“綠筠尚含粉,圓荷始散芳?!碧拼娙隧f應物在《夏至避暑北池》一詩中描繪出一幅荷花初綻的清涼夏日畫卷。夏至時處處蟬鳴、蛙聲陣陣,也氣候炎熱,容易上火煩躁,到底此時節該如何養生?下面一起來看看。
夏至特點
從中醫角度看,夏至時陽氣達到了極致,萬物到此壯大繁茂到極點。俗語云“冬至一陽升,夏至一陰升”,這個節氣也是陰陽轉換的階段,陽氣到了極致,陰氣開始產生。
從自然規律看,夏至這天,正午的陽光幾乎直射北回歸線,北半球的白晝最長。夏至以后,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漸南移,北半球的白晝逐漸縮短。俗語也說“吃過夏至面,一天短一線”。
從人體反應看,夏至之后,氣溫高、濕度大、雷陣雨不時出現,加之現在許多人從事腦力勞動,長期處于高壓力、快節奏的生活,常?!靶挠杏喽Σ蛔恪?,容易出現心神不寧、煩躁不安、失眠多夢、反應遲鈍、口干舌燥等癥狀。
中醫理論強調,人體的健康狀態與外界自然環境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聯。夏五行屬火,與心相通,夏季炎熱,陽氣外發,伏陰于內,腠理開泄,汗液增多。中醫又有“汗為心之液”之說,多汗則易使心氣渙散。心主血脈,為一身之主,臟腑百骸皆聽命于心;心藏神,故為神明之用。中醫學的“心”不同于西醫學的“心臟”,它不但可以維持心臟自身的生理功能,起到推動血液、溫煦全身的作用,而且還有主神志(包括維持意識、思維、情志)的功能。明代醫家張景岳提出“春應肝而養生,夏應心而養長,長夏應脾而養化,秋應肺而養收,冬應腎而養藏”的養生理論,體現了順應四時養生的智慧。所以夏至應注重養陽和對心神的調攝、養護,著眼于養“長”。
日常記住三個“宜”
夏至時節,為保持體內陽氣充足并正常升發,多做下面三個“宜”。
一宜晚睡早起,順應自然陽盛陰衰的變化,保證每日有7小時左右睡眠時間,必要時中午可以午睡,時間一般控制在30~60分鐘。
二宜飲食清淡、適量食酸,酸有收斂心氣、補益肝腎的作用。
三宜心態平緩,避免暴喜、大怒等,適當調節情緒,保持樂觀、舒暢的心情,有利于全身氣機的通暢。